瀏覽器的戰爭與歷史 — 沒有參與上古戰爭的 Chrome 卻幾乎一腳踢出大結局

realdennis
10 min readJan 8, 2019

--

網頁瀏覽器於 1990 年被發明,可以說改變了人們使用網際網路的習慣,而簡單易用的使用者介面,讓一般人也能暢遊這豐富、多元的網路世界,直到現在(2019)瀏覽器仍然是如同多元宗教般,不同的人推崇著不同的信仰。讓我們來時光穿梭,回到瀏覽器誕生之時,以及當時的忍界大戰。

六道仙人的時代

首先我們必須來介紹一位名為 Tim Berners-Lee 的英國爵士,他的存在宛如網際網路的六道仙人。他就是那位在 1990 年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人。

1980 年時,這位六道仙人正在位於日內瓦的 CERN —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擔任獨立承包人,在那段時間裡,為了方便研究人員分享、更新訊息,他提出了建立一個超文字系統的基礎專案。

隔年,他離開了 CERN ,來到位於英國的一間電腦系統公司,在其參與了一關於遠端程序呼叫(Remote Procedure Call)的專案,在此學習到了電腦網路的經驗。

動畫《命運石之門》中覬覦時間機器的 SERN 組織,即是以 CERN 為原型。

1984 年,他以研究員的身份重回 CERN,直到 1989 年,CERN 成為了全歐洲最大的網路節點時,他認為這時,正是超文字系統與網際網路結合在一起的契機:

「我只要把超文字系統和傳輸控制協定域名系統結合在一起,然後─噹噹!─就有了全球資訊網…。」

世界上的第一個瀏覽器

於是他在 1990 年時設計了名為 WorldWideWeb 的瀏覽器(此瀏覽器後改名為 Nexus),以及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CERN httpd

世界上第一個網站在 CERN 搭建,網站在1991年8月6日上線:http://info.cern.ch/hypertext/WWW/TheProject.html

當代瀏覽器的霸主 Netscape

點播一首BGM

時間來到 1993 年,一個來自美國的企業家同時也是軟體工程師的 Marc Lowell Andreessen 釋出了名為 Mosaic 的瀏覽器(當時的他好像還是個學生)。

該瀏覽器的出現更是引發了 1990 年代的網際網路熱潮,而他不久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 NetScape,並釋出了受 Mosaic 影響的 Netscape Navigator

Mosaic & Netscape

Netscape Navigator很快便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瀏覽器,市佔率一度達到90%。這數字相當恐怖。

順帶一提如果有看過今敏的《藍色恐懼》,裡頭一幕正是女主角在使用瀏覽器 Netscape 的畫面。

圖源:http://viagem-andromeda.blogspot.com/2014/03/perfect-blue-entre-ilusao-e-ficcao.html

Internet Explorer 的出現

第一次的瀏覽器大戰卻悄悄的在開打,而我們熟悉的好朋友,則在歷史的舞台悄悄進場,那就是微軟公司的 Internet Explorer 1,我們俗稱的 IE ,但我們先放下一些成見繼續看下去。

成見.JPG

為了爭奪市場佔有率, Internet Explorer 的爸爸 — 微軟,決定將其與 Windows 系統捆綁(Windows 95)。

因為當時瀏覽器必須具備更多新功能,否則會被認為是落後的,因此當時著重產品功能特色多於修正錯誤,導致產品也多是不穩定的、造成網頁標準分歧、時常當機和安全漏洞等問題。

1995 年,網景公司招募了Brendan Eich,目標是把 Scheme (一種 Functional Programming Language)嵌入到 Netscape Navigator 瀏覽器當中,但更早之前,網景已經跟昇陽合作在 Netscape Navigator中 支援 Java ,這時網景內部產生激烈的爭論。

Brendan Eich 在1995年5月僅花了十天時間就把原型設計出來了。(大學生趕專題的概念?)

最初命名為 Mocha ,1995年9月在 Netscape Navigator 2.0 的 Beta 版中改名為 LiveScript ,同年12月,Netscape Navigator 2.0 Beta 3 中部署時被重新命名為 JavaScript ,當時網景公司與昇陽電腦公司組成的開發聯盟為了讓這門語言搭上 Java 這個程式語言「熱詞」,因此將其臨時改名為JavaScript,日後這成為大眾對這門語言有諸多誤解的原因之一。

1996 年,IE3 的出現,成為第一款支援程式語言及CSS的商用瀏覽器,使市場佔有率開始緊追 Netscape 。

1997 年,Internet Explorer 4 版正式推出,並在舊金山舉行產品發表會,而引人注目的地方便是豎立了一個 10 呎長的巨型 “e” 標誌。第二天早上, Netscape 的員工們在前方的草坪上發現了巨型標誌,上面寫著「From the IE team … We Love You」。Netscape員工立刻把巨型標誌推翻,並放上其吉祥物 Mozilla 恐龍,恐龍手上紙牌寫著「Netscape 72, Microsoft 18」,代表當時的瀏覽器市場佔有率。

穢土轉生後的戰鬥

第一次的瀏覽器戰爭最後的獲勝者是 IE ,透過綁定作業系統,一度讓 IE 的市佔率在 2002 年時衝破了 95% ,其根本原因也是因為 Windows 壟斷了作業系統市場。

到了 1998 年,Netscape 以開放原始碼的授權形式,把原始碼釋出,該新產品仍然使用 Mozilla 的名稱,同時開始出現多款衍生產品,包括輕量跨平台瀏覽器,名為 Firefox 。(算是 Netscape 另一種層面上的穢土轉生嗎?)

隨後的這段時間發生了許多事,IE 不斷遭到安全問題的攻擊(後門、按鍵記錄),美國電腦安全事故協調中心及多間電腦安全公司也建議用家改用更安全的Firefox,以避開此等攻擊。

其他導致IE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有,Firefox 的介面設計與IE相似、支援分頁瀏覽等。

在這段此消彼長的日子裡,FireFox 的市佔率上升後受到極大的關注,不斷發現安全漏洞,系統資源開銷頗大也使得某些用戶對 Firefox 產生了一些質疑,但其先進的設計理念及豐富的附加功能依然吸引了大批的用戶。

然而越來越多的設備 & 瀏覽器組合在使用,合法授權的 Web 可訪問性,以及預期的 Web 功能的擴展,基本上需要DOM和腳本功能,包括 AJAX ,使得 Web 標准在這個時代變得越來越重要。

瀏覽器開發人員開始不再宣傳他們的專有擴展,而是開始根據它與標準規定的行為的緊密程度來推銷他們的軟體。

Mozilla 基金會與 Opera 軟體公司於2004年4月開始,共同合作開發新的開放標準,能在與現有技術逆向相容的同時,也可以增加更多新功能。這項工作由 WHATWG 工作小組負責,該小組專門快速制定新標準及定義,並會提交予 W3C 審批。

我們好像忘記了來自蘋果的瀏覽器 Safari

瀏覽器的佔有率一直以來都跟作業系統脫不了關係,而另外一個一直在經營作業系統公司則是 Apple ,而他們開源了 Webkit 的排版引擎,並被使用在 Safari 中。

話說,爾後的日子裡,Jobs 甚至寫了一封嘴炮 Flash 的公開信,從現在來看的確證明神預言 — Thought of Flash

然而這個 Webkit 卻也成就了後來的瀏覽器霸主 — Chrome。

2007 年,Mozilla 宣佈將於隔年停止對於 Netscape 的維護

2008 年,Google 發佈基於 Webkit 渲染引擎的和名為 V8 的更快的 JavaScript 引擎。

Google執行長 Eric Emerson Schmidt 六年時間都在反對開發網頁瀏覽器。他表示:「當時Google是一家小公司,他不想在瀏覽器大戰中輸得鼻青臉腫。」

連 Google 都曾在瀏覽器戰爭中感到害怕 。

Chrome 相應的開放原始碼計劃名為 Chromium ,而 Google Chrome 本身是非自由軟體,未開放全部原始碼。

2009 年,IE8 發佈。

Chrome 的崛起

自己經歷過這段歷史,反而覺得很自然,但一切回顧起來卻有些爆炸性。

2011年,IE9 發佈支援 SVG

2012年,Chrome 正式超越 IE ,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瀏覽器,為響應 Chrome 的受歡迎程度, Apple 停止了 Safari for Windows。(原來這貨曾經可以在 Windows 上使用啊…)

可以發現 Chrome 在 2011 & 2012 與 FF、IE 黃金交叉

現今的 JavaScript 開發者肯定都知道 V8 引擎,可以說在 V8 引擎橫空出世以前,沒有人看好 JS 這款語言的前景。

V8 在執行之前將 JavaScript 編譯成了機器碼,而非位元組碼或是解釋執行它,以此提升效能。更進一步,使用了如內聯快取(inline caching)等方法來提高效能。有了這些功能, JavaScript 程式與 V8 引擎的速度媲美二進制編譯。

這款 JS 引擎不只屌炸天,爾後還造就了本來只能在用戶端環境執行的 JS 能夠在伺服器端被運行,也就是近年來常聽到的 Node.js ,其誕生也直接、間接地推動了後來的前端工程化

Node.js 採用 Google 開發的 V8 執行程式碼,使用事件驅動、非阻塞和 非同步輸入輸出模型等技術來提高效能,可優化應用程式的傳輸量和規模。這些技術通常用於資料密集的即時應用程式。

被放棄的 IE

2015 年 3 月,微軟宣布Internet Explorer不再是 Windows 10 的預設瀏覽器,並且逐步放棄這一品牌。並在 4 月微軟發布新瀏覽器 Microsoft Edge ,為 Windows 10 的預設瀏覽器,而 Internet Explorer 只出現在「附屬應用程式」中,意味著 Internet Explorer 已淡出主流應用

Edge 是微軟開發的一款大破大立的瀏覽器,移除了包括 ActiveX 在內的一些過時、不安全的技術。

2018 年 12 月,微軟宣佈未來的 Edge 將放棄自家的排版引擎,而是基於 Chromium 開發。

一張圖來看看市佔率 95% 的 IE 怎麼被壓著打的。

2019

to be continued

--

--